经过20来年的发展,李亚静培育的花木装点在许多城市的道路、花园和社区,但她的创业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甚至还充满着泥泞与艰辛。
李亚静的创业路因皮鞋而起。1997年,她到广州学习美容美发,49天里她的皮鞋没有打过一次油,依然明光锃亮。
“一想到北方到处都是尘土,我就觉得绿化治理日后在北方肯定有发展。”绿化环境肯定需要花草树木,聪明的李亚静歪打正着地发现了创业的方向。
说干就干!从广州回来,李亚静就四处筹集资金,在蓟州区白涧镇大梨园头村承包了80亩土地,开始种植苗木。
“年轻气盛,十头牛都拉不回来。”李亚静戏称。一开始,她不顾家人反对,一股脑地从江苏、浙江等地购买了大量苗木,打算“南苗北移”。没想到,斥“巨资”购买的第一批树苗因不适应北方气候条件无法存活,几乎全军覆没,李亚静东拼西凑的100多万元创业资金就这样血本无归!
头一次创业就面对这么大的损失,李亚静记不清哭过多少回。一天夜里,外面淅沥沥下着小雨,她一个人悄悄跑到苗木基地,看着一棵棵枯萎的苗木,泪流不止。她想起筹钱时,乡亲们都夸她“年轻人真敢想”,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可自己这样子既苦了家人,也丢了人,悔恨之余,她暗下决心:一定要干出个样来!
从头再来,这一次踏踏实实,一步一步来,李亚静一边自学苗木知识,一边继续观察苗木种植市场动向。
李亚静发现村里家家户户都种的“白玉簪”,一到夏天,花香四溢,可市面上却少见。“这种花极具观赏价值,到市场去卖肯定抢手。”李亚静开始挨家挨户上门收白玉簪,一棵花苗一角钱。收上来的白玉簪,在市场上能卖到每棵五角钱。随着李亚静对种植技术的学习,她又成功地将一棵花苗分解成多棵嫩芽,种植在自己的基地里,等到第二年,一棵苗就变成四五棵,利润翻了好几番!
就是这样,从一株株白玉簪开始,李亚静不但“摸着石头”种植苗木,还自学考取了大专学历和绿化技术等级二级证书,成为苗木种植的“明白人”。
如今,李亚静的京乐华花圃基地已经从最初的80亩壮大到3000亩,成为北京市园林局的长期合作伙伴,与万科、旭辉等多家房地产公司开展合作,打造了多项高质量的园林绿化精品工程。企业从小到大,由弱变强,李亚静也从一名普通的农家女成长为苗木种植的带头人。
二次创业之初,李亚静就意识到:只有大伙儿都做,苗木事业才能做大做强。她挨家挨户收白玉簪的时候总会宣传苗木种植,可多年来一直靠传统耕作、以种粮为生的乡亲们并不认同,觉得不种粮食种苗木就是“不务正业”。
另辟蹊径!李亚静动员村里的年轻人,由她出资,一起到江苏沭阳参观学习,看人家是怎样大规模发展苗木种植的,让村里的年轻人明白,过去物以“稀”为贵,而经济时代物以“多”为贵,只有变单一种植为规模化种植,才会吸引八方来购,带动全村增收。
在李亚静的带动下,这些和她一起去沭阳的年轻人将最初的心动变成了实际的行动。邦均镇种粮大户王立新从小面积试种到大面积种植,两年后,王立新深有感触地说:“一亩苗木收入一两万,是一亩小麦、玉米的十几倍啊!早听亚静的话该多好啊!”
面对各村种植户绿化技术力量薄弱的情况,李亚静成立了苗木种植合作社,免费担任苗木经纪人,经常在镇农校、村委会、家里举办培训班向周边村的乡亲们传授苗圃种植科技知识、苗木的各种常见病预防技术,成为了乡亲们培育苗木技术的“主心骨”。
这下子,乡亲们的热情一下子都调动了起来。大家都想种苗木,但苦于缺资金,如何才能帮他们一把?李亚静积极沟通下游渠道的供货商,以个人信誉担保,用春季进货、秋季结算的方式解决了资金运转问题,为种植户开辟出一条绿色的资金通道。
现在,李亚静已带动蓟州区100多个村都发展起特色苗木花卉种植,成为华北地区最大的苗木供应方,解决了3.5万名村民就业问题,使村民增收近1.5亿元,带着乡亲们走上了绿色致富路。
2008年北京奥运会,李亚静的京乐华花圃为“鸟巢”和“水立方”特供花卉,被评为天津市花卉龙头企业。短短几年,李亚静带领周边乡亲们实现了蓟州地区的苗木种植从低端品种向高端品种转型,使本地区苗木在京津冀地区打出了知名度。
如今的成功并没有让李亚静忘记最初的教训。地被植物对气候要求极高,李亚静开始琢磨如何克服气候影响,并成功研究出营养钵栽培技术。营养钵是含有较多营养物质的、培育作物幼苗用的钵状物,用泥土或泥炭、肥料和水等按一定的比例混合后,放入制钵器具内制成,也有用塑料颗粒经过吹塑加工制作而成。在营养钵里培育植物,出土时是“土球”,拥有三个月的繁殖期,不会因季节、气候等因素受影响,还可防寒害、防病害,能显著提高成活率。
营养钵技术的研发,不仅让李亚静解决了困扰多年苗木种植受气候影响大的问题,也让她看到苗木种植的未来。只要潜心研发、大力创新,就没有突破不了的难题。
在我们身边,还有许许多多像李亚静一样的人,脚踏实地,用双手创造财富,用勤劳播种希望。他们,就如同这白玉簪一样,悠然绽放,为我们带来了美与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