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天津市妇女联合会  >  关于我们  >  信息调研
 
2009-2010年调研报告(市级):天津大学社会性别与公共管理研究中心
编辑:柴莹  2014-07-03 小字号

  促进“半边天家园”建设的评估指标体系及相关公共政策研究

  课题负责人:张再生教授

  天津大学社会性别与公共管理研究中心

  2009年12月

  促进“半边天家园”建设的评估指标体系及相关公共政策研究课题报告

  我国以改革开放为动力的社会急剧转型涉及社会结构的转换、社会体制的转轨、社会利益的重新调整、价值观念的嬗变,这种全方位的社会转型不可避免地会造成社会矛盾与冲突的增加和激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不断开创妇女工作的新局面、提升妇女事业的新境界,必须转变妇女工作思路,扩大妇女工作的内涵。“半边天家园”是天津市妇联经过八年多的探索和实践,逐步推广建立的社区妇女维权工作载体。“家园”倡导以人为本和志愿精神,以建立志愿者队伍为基础,以社区妇女为服务对象,运用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通过多种形式为社区妇女提供各种维权服务。这一全新的工作模式较好地适应了妇女工作社工化的发展趋势,适应了妇女维权工作进社区的发展要求,适应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要求。但是面临社会经济巨大变化,“半边天家园”工作也面临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因此,在新形势下探索“半边天家园”建设的评估指标体系和相关政策建议,不仅可以起到评促建的作用,而且可以促进家园工作进一步发展。

  一、“半边天家园”评估方案设计

  “半边天家园”作为社区妇女工作的载体,在推动社区居民发挥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社区自治功能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按照天津市妇联2009年工作部署,半边天家园建设将以更快的速度发展。为扎实推动“半边天家园”创建工作的深化,在半边天家园建设过程中亟需对“半边天家园”建设情况进行评估。为此,天津市妇女联合会制定了天津市“半边天家园”建设标准,希望通过建设标准的实施提升家园的建设水平和服务水平,以评促建,引导家园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市级示范家园的评估是贯彻落实《天津市“半边天家园”建设标准》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加强家园特色建设,树立家园品牌,提高妇联工作质量的重要手段。

  本方案从“半边天家园”的功能定位出发,结合家园发展的阶段特征,提出市级示范家园的建设条件与评估标准,明确评估的操作方法与激励机制,建立评估指标体系,为示范家园评估工作提供切实可行的依据。

  (一)总论

  为进一步促进“半边天家园”的发展,规范“半边天家园”建设标准,提高“半边天家园”的建设水平,扩大“半边天家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根据《关于推广“半边天家园”工作的意见》,制定市级示范家园评估办法。所有申报参评的家园均适用本办法。

  市级示范家园是指具有特色和一流服务水平的优秀家园,兼顾建设标准与服务特色,能够有效整合资源、健全网络,强化家园建设,拓宽服务领域,在满足社区群众的利益诉求和精神需求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示范家园评估旨在加强家园建设,建立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以评促建,提高家园工作质量,推广示范家园的成功经验,推动家园工作健康发展。评估工作遵循“客观、公正、科学、简便”的原则,依照规范的标准、程序、方法进行考核和评价。

  社区和家园在参加评估工作时要保证评估数据的真实和准确,如果提供虚假数据和资料,致使评估结果失实,经查实后,评估小组可以宣布评估结果无效,并根据情节轻重,对其单处或并处下列处罚:

  1.降低评估等级;

  2.通报批评;

  (二)组织管理

  1.市妇联负责评估工作的组织、管理、指导、协调和监督。其主要职责是:组织制订评估工作指标体系,组织开展评估培训;负责对各区县有关部门和建立家园的社区评估工作的组织协调和宏观指导;组织评估工作检查小组,对设站单位开展评估工作抽查;负责对评估结果进行汇总评分负责对评估结果进行处理。

  2.各区县妇联负责本地区自评工作的具体组织实施。其主要职责是:按照市妇联的统一部署制定本地区评估工作计划、工作细则并组织实施;承担辖区内评估工作的培训指导、数据材料的审核、报送和自评意见的签署;承担本辖区的自评检查工作,主动配合并协助市评估工作小组做好对本地区家园的评估工作;负责本地区评估工作的总结、评估结果的反馈以及改进措施的落实;

  3.各建设家园的社区组织本家园的自评工作,负责数据填报、核查等具体工作,同时加强家园工作日常数据积累,切实履行相应职责。

  (三)评估程序

  示范性家园评估分为自评和复评两个阶段。自评阶段是由区县妇联组织实施,复评则由市妇联组织专家组对区县自评的结果进行复核。

  各区县建立自评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领导辖区内的自评工作,制定自评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负责指导各家园搞好自评和搜集汇总家园自评信息。各家园依照《天津市“半边天家园”评估方案》进行自查和测评,完成自评打分并撰写自评报告(包括家园概况、服务成效、家园特色以及今后发展规划等),自评报告要实事求是。

  各家园自评报告经所在社区签注意见后报区县主管部门。区县主管部门在家园自评工作的基础上,对自评报告中的自评得分逐项审核验收。经区县妇联评估认定达到示范性家园标准的,由区县妇联向市妇联提交对家园的审核评估意见及申请市级评估的报告。

  自评工作领导小组将自评结果反馈给社区及相关部门,作为考核家园工作和制定工作计划、改进工作的重要依据。

  市妇联组织专家成立市级示范家园评估工作小组,评估小组受理区县提交的评估申请,赴申报家园进行现场评估。

  (四)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标准

  指标体系采取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以提高评价结果的可靠性与可比性。评估指标共设5项一级指标,23项二级指标。总体评估结果以加权总分计算。评估专家组根据各参评家园的总分为依据,按总分从高到低的原则确定示范性家园。

  市评估小组为评估对象出具最终评估报告,并提供书面意见和建议。

  天津市“半边天家园”评估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评估标准

  权重

  组织实施

  (权重为10%)

  领导重视程度

  *本区县将“半边天家园”工作列入党委日常工作日程,纳入社区建设规划和评估考核体系

  1分

  *本区县分管领导每年至少要听取3次以上家园工作汇报,每年至少1次专题研究家园工作,形成文件或记录

  1分

  投入保障机制

  *本区县将“半边天家园”建设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建立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满足家园建设和发展需要

  1分

  家园有保障工作正常开展的专项资金,家园建设经费按财政收入的增长逐年递增

  2分

  制度建设

  家园各项工作制度完善,包括但不限于家园理念、工作目标、工作职责、工作流程、档案管理制度、来访接待制度、热线咨询制度、培训制度、活动制度等

  2分

  家园各项工作有明确的人员负责,权责明确,工作及时有效,各种档案资料规范齐全

  1分

  品牌铸造

  家园能通过多种途径广泛宣传家园理念和服务目标,新闻媒体宣传报道家园次数不少于3次/年,得到社区群众的认可和支持

  1分

  家园理念和

  发展规划

  家园能结合自身的功能定位和社区特点,形成明确的家园理念和服务目标;制订近期目标与远期规划;每年度有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并有可供落实的具体措施

  1分

  基础建设

  (权重为20%)

  形象建设

  家园标志规范、醒目,具备3种以上宣传家园的方法手段,如编印家园刊物、制作宣传折页、光盘、开设网站等

  2分

  每季度开展活动展示家园风采;每年发放不少于1000份家园宣传资料或家园网站点击量达到3000以上

  2分

  办公设施

  有能够满足家园开展正常工作需要的50m2以上的固定用房,场地布置应遵循专业化的服务理念

  5分

  有能够满足日常工作需要的办公设施,包括但不限于电话、计算机、打印机、复印机等电子设备及桌椅等一般性办公用具

  2分

  服务设施

  有一部服务热线电话

  2分

  可供服务的配套综合活动场所不低于400m2(不含广场等露天活动场所)

  3分

  多途径筹备开展文体活动所需的器具、图书等服务工具,服务设施资产总额不低于10万元

  1分

  活动经费

  有满足家园开展活动所需的活动经费,家园每年活动经费不低于8000元

  3分

  服务成效

  (权重为45%)

  特色服务

  (5分)

  从社区群众的现实利益和精神需求出发,提供具有显著成效的特色服务,该特色服务在本区以外进行过新闻报道或交流参观考察

  5分

  法律与心理服务(20分)

  建立专门的法律和心理工作小组,小组成员达到3人以上,具备法律及心理等专业背景及服务能力

  5分

  工作小组有固定的服务时间(每周≥3天),负责接待日常的群众来电来访

  5分

  每季度开展法律、心理知识讲座(参加人数≥30人,讲座时间≥60分钟)

  5分

  工作小组能够妥善处理群众诉求,结案满意率达到90%以上

  5分

  家庭教育服务(20分)

  建立专门的家庭教育指导小组,小组成员达到3人以上,具备一定的专业服务能力

  5分

  小组成员以家庭教育相关专业人士为主,能够提供不少于1次/月的专业服务

  5分

  建立社区儿童及弱势群体家庭儿童档案,及时了解儿童和家长需求,有规范的学习内容及学习程序

  5分

  每月举办家庭生活教育与辅助、亲子关系调适与辅导等社区家教服务或小组活动,参加人数≥30人,0-3岁儿童参与活动率达80%以上

  5分

  就业再就业服务(20分)

  建立专业化的培训团队,定期举办就业技能培训(≥1次/月),使下岗失业妇女接受培训不少于1次,培训覆盖率达到100%

  5分

  建立就业指导信息平台,及时提供政策咨询和就业信息服务,发布就业信息(≥5条/月)

  5分

  建立失业人员和零就业家庭基本情况、就业愿望、培训愿望和基本技能等台帐

  5分

  每季度组织下岗失业人员参加各种劳务洽谈会和现场招聘会,建立1个以上就业安置基地

  5分

  学习教育服务(20分)

  建成以骨干志愿者为核心的教育辅导队伍,教育辅导队伍不少于10人,教辅队成员应当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或技能

  5分

  有年度计划和学习制度,建立社区妇女学籍档案和学习培训活动档案

  5分

  社区妇女学校每月开展学习培训活动不少于1次,社区3000户以下的,全年培训社区妇女≥400人次;3000户以上的,全年培训社区妇女≥600人次

  5分

  每季度组织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活动方式3种以上,有完整的活动记录,参与人数≥30人

  5分

  扶贫助困服务(20分)

  建立困难家庭救助档案,定期召开社区居民扶贫互助动员会(≥2次/年),救助政策和服务信息宣传在困难群体中的普及率达到90%

  5分

  建立单亲困难母亲档案,为单亲困难母亲提供就业指导、健康援助、心理调适、亲子教育等服务,服务覆盖率达到100%

  5分

  发动志愿者、社区居民与困难家庭、妇女和儿童建立长期帮扶对子,建立单亲困难家庭帮扶机制和载体,使全部困难群众都能得到长期固定帮扶

  5分

  动员社会和社区力量筹集资金,开展送温暖活动,每年筹集扶贫助困资金1万元以上,全部用于缓解群众困难

  5分

  文化宣传服务(20分)

  有3名以上家园文化健身指导(辅导)员,具备相应专业知识和技能,负责培训业余文体骨干

  5分

  制定年度文化宣传活动计划;月均开展一次社区群众文化体育活动,有详细活动记录,参与人数≥30人

  5分

  有3支以上业余文艺团队或健身队,每周开展活动不少于2次

  5分

  建设社区图书室,图书室藏书、学习光盘等资料不少于2000册(张),每月组织读书交流活动,形成活动备案

  5分

  支持系统

  (权重为20%)

  志愿者队伍

  志愿者人数占社区人口的5‰,其中骨干志愿者3名以上;志愿者队伍人员结构合理(年龄结构、智力结构和组织结构),认同社会工作价值观,具备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和专业服务能力

  4分

  建立志愿者数据库,具有详细的志愿者信息备案;实行志愿者注册上岗,为注册志愿者颁发志愿者证,有统一的志愿服务标识

  2分

  志愿服务管理制度完备,志愿者权利与义务明确;定期召开例会,组织志愿者交流互动,相互学习

  2分

  建立志愿服务登记制度,对志愿者参与服务的情况和效果有详细记录,志愿者每月提供服务次数不少于两次

  2分

  社会支持网络

  与公检法司、民政、劳动、社区医疗等机关机构建立稳定双向互动的工作联系,有明确的联席工作机制,每季度组织交流座谈,开展矛盾排查及重难点案件联席处理,形成详细记录

  4分

  能够寻求企业、专门机构或热心人士的公益性援助,形成详细记录

  2分

  专家支持

  家园聘请2名以上专家指导家园建设和发展,就家园发展的重大问题咨询专家意见,专家向家园提供的指导每季度不少于1次,形成咨询记录

  4分

  队伍能力建设

  (权重为5%)

  家园工作者

  家园工作者每年参加社会工作等专业培训不少于20课时,了解社工理念,掌握个案、小组、社区三种社会工作方法,能够运用社工方法开展家园工作

  2分

  已取得国家社会工作职业资格证或市妇联社工培训结业证书

  1分

  志愿者

  定期对志愿者进行培训,提高志愿者的服务意识和专业水平,骨干志愿者参训率达到100%,其他志愿者受训率达到80%

  1分

  社会支持网络

  定期对社会支持网络成员进行培训,提升支持网络工作能力,支持网络成员参训率达到80%以上

  1分

  说明:

  1、带*号的项目为区县评估项,由区县妇联按照本地区实际情况予以填报,市妇联进行评估;

  2、服务成效一项中,特色服务与法律心理服务为必评项;其它五项为选评项,由家园在五项中任选一项参评,每项均自评打分的,市妇联仅对其中自评分最高的一项予以评估。

  (五)结果处理

  评估综合得分在85分以上的为市级示范性家园,在70—84分之间的为区级示范家园,市妇联根据评估数据的统计结果确定评估等级。

  市级示范家园评估工作小组将评估结果和评估等级反馈至区县主管部门,区县主管部门将评估结果反馈至各参评家园。参评家园对评估结果有异议的,可以自收到反馈结果之日起十五日内向市级示范家园评估工作小组申请复核。评估工作小组应当自收到复核申请之日起三十日内做出裁定,并下达裁定通知书。

  评估结果是对家园奖惩的依据。市妇联将对示范性家园进行表彰,授予市级示范家园称号和标识,并给予一定的物资奖励。

  二、进一步促进“半边天家园”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半边天家园”建设的总体思路

  1.指导思想

  天津市半边天家园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建立新的工作模式应该遵循“家园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基本理念。从我国的国情出发,从天津市的市情出发应更多地借鉴国外的“混合模式”管理。坚持“小政府、大社会、大服务”的发展方向,建立自上而下政府指导与自下而上大众参与相结合的运行机制,以实现政府的宏观协调与社会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

  2.主要目标

  1、适应城市现代化的要求,加强社区妇女自治组织建设,建立起以地域性为特征、以认同感为纽带的社区妇女工作组织体系。

  2、以拓展“家园”服务为龙头,不断丰富社区建设的内容,增加服务的发展项目,促进“家园”服务网络化和产业化,努力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满足妇女和广大群众日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3、坚持政府指导和社会共同参与相结合,充分发挥社区力量,合理配置社区资源,大力发展社区事业,不断提高妇女素质和整个社区的文明程度,致力于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妇女全面发展、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现代化社区。

  3.“家园”建设遵循的原则

  一、以人为本的原则。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要着眼于妇女和社区群众,必须让社区居民广泛参与。开展社区建设工作是要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推进社区建设是要最大限度让他们参与,把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优良品德全部发挥出来,从而达到马克思所说的,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

  二、资源共享的原则。所谓资源共享,就是要使社区内的单位和人,做到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主意出主意,有什么本事拿什么本事。要把社区内各种各样有形和无形的资源都开发出来,共同建设服务群众的“家园”。对驻社区的单位来讲,就是要共驻共建设,不管是政府机关,还是企事业单位,只要驻在这个社区,就必须发挥自己的作用,共同建设“家园”这就是“资源共享”。

  三、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对“家园”来说,要让它发挥作用,光给任务,不给一定的权和利是不行的。主要是通过改革和完善管理体制,加强“家园”的功能,使市、区、街、社区之间分级负责,达到责权利相统一,共同服务好妇女和群众。

  四、寓管理于服务之中的原则。要通过服务加强管理,通过提供优质服务,使被管理者受到感动,感情得到沟通,让他们感受到“家园”在他们生活中的重要位置,那么,我们提出的意见和要求,就能得到重视和支持。所以说,服务得越好,管理就越有权威。这就是“寓管理于服务之中。”

  五、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原则。全市各区经济发展状况不一样,“家园”建设必须从实际出发,来确定工作重点。同时,还要循序渐进,不要一下子就把标准提得很高。否则,就会被认为是搞形式主义。

  六、勇于创新,敢于突破。结合天津市实际,树立创新意识,正确处理改革、稳定、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勇于改革一切影响社会稳定、阻碍社会发展的观念、体制和做法,探索有利于“家园”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新体制。

  (二)政策建议

  1.转变观念,扩大家园工作的社会化内涵

  第一,扩大组织范畴,实现妇女工作主体的社会化。传统“家园”工作的主体仅指基层妇联组织与妇联干部。新时期妇女工作必须转变工作视角,发展社会化的“家园”工作主体。政府牵头推动,妇联组织协调,转变过去“家园”工作中由妇联“独唱”、“领唱”的工作角色,转化为“家园”工作由妇联“指挥”和“导演”,各类社会主体共同参与的形式。一方面,改变妇联系统单一化的组织架构,延伸妇联组织的工作手臂,积极创办各类特色团体。通过各类特色协会,进一步扩展妇女组织网络,扩大妇女工作主体的覆盖面;另一方面,分类组建中介服务机构团体,有效引导企业、NGO等社会组织投身妇女儿童事业,同时利用社区平台,广泛吸纳各类志愿者加入,建立规范的社会工作者队伍,实现“家园”工作参与主体社会化。

  第二,拓展服务内涵,实现妇女工作内容的社会化。传统的“家园”工作以本辖区(社区、街道或村)妇女儿童个体为主要工作对象。但随着社会日益发展,妇女儿童的权益保障和自身发展已经跟男性密不可分。因此,“家园”工作需要在以妇女儿童个体为主要工作对象的基础上,将工作对象逐步扩大到整个家庭,充分关注妇女、儿童及其家庭氛围和社区生活。

  第三,整合社会资源,实现“家园”工作方式的社会化。“家园”工作需要充分的社会资源。在现有的“家园”工作中,妇联只能从上级政府部门获取相应政策和经济资源,有限的工作资源导致“家园”工作开展受限。要促使“家园”工作的发展壮大,须要通过“家园”工作社会化渠道,整合各类社会资源,最大程度地为妇女发展提供便捷。利用妇联组织网络,协调同级政府职能部门(财政、教育、劳动、卫生、司法、计生、民政、文化等),充分利用政府政策资源,为广大妇女儿童谋福利。利用社区人力资源,组织志愿者团队,在亲情服务、社区义教、家庭调解、活动支援等方面有所作为。非政府组织或中介机构的信息资源非常重要,联合非政府组织或中介机构,为广大女性提供有效的就业、致富等方面的信息。高校及科研院所拥有各类专业技术资源,与各类高校和科研院所展开合作,为“家园”工作增添更加全面的技术支持和方法指导。

  2.解放思想,丰富家园工作内容

  第一,参与社区综合管理。居民委员会作为新中国诞生后出现的城市基层管理制度在机理上完全符合现代化的发展潮流,大有用武之地。但就现状来说存在着不少问题:管理观念滞后,类型单一,职能错位,社区组织体制本身建制散,力量弱,管理权缺乏监督与制约。“家园”在社区建立起来,有利于发挥社区各类组织成员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对于更新观念,培养新型社区管理人才,提高服务水平,发挥社会力量,形成社区自我管理机制大有裨益。现代社区的组织管理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具有自治性的社会管理活动。长期以来,“家园”的工作以家庭和女性为主要对象,因而“家园”在社区群众中有一定的影响,其工作的成效也得到社区群众的普遍认可。

  妇女是家庭在社区范围内的核心,把社区治安工作和社区环境管理中的行政组织与志愿者行动相结合,使“家园”的工作由活动型向功能型转变,逐步完善组织联络、宣传教育、维权服务三大功能,扩大“家园”的影响力。社区内共同生存需要、共同生活服务设施、共同的文化、共同的风俗、共同的利益、共同关心的问题,从而促成社区范围内人与社会的和谐,促成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信念、情感共同体的出现,大大促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社区的管理和建设要体现“以人为本”的主旨,在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的前提下,建设好社区发展的人文环境,社区成员对共同利益、共同领域的自觉认同,突出表现为社会公益精神、慈善精神、互助精神,如同南京的宣武区、上海的卢湾区,形成了完善的社区上下纵横的组织机构,充分调动社区成员的自主创造精神,营造了高质量的生存环境,在目前社区民间自治组织缺乏的情况下,妇女组织与居委会工作无疑会起到相得益彰的互补作用。

  第二,参与社区服务和保障体系。我国目前社区服务至少包括以下功能:一是社会保证性功能,二为社区居民的生活服务,三是为社区单位提供服务。

  传统的政府办社会福利在改革中萎缩,新兴的社会办社区服务有了出乎意料的发展。它根据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建立社区服务设施,开展便民利民服务,如社区服务中心、敬老院、保健站、文化站、康复中心等等,可以组织一支专职、兼职与志愿者相结合的社区服务队伍,形成社区服务网络。“家园”参与社区服务可以妇女再就业服务中心为依托,创一批服务实体和优势服务名牌,使之成为吸纳企业下岗女工再就业的战略要策。

  在社区服务中还可与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相连接,今天人们愈来愈难凭借家庭解决生老病死伤残等各种生活问题,社会性的保障项目如敬老院、幼儿园、疗养院等以及各类家庭服务机构的发展成为必需。现代化科学技术和服务业的大量发展,使得这类工作体力劳动强度减少,特别需要耐心与细致,妇女则较为适宜。为解决上班族的工作保障,幼儿与学龄儿童的照顾与教育,路途的护送以及解决各类家庭服务问题愈来愈受欢迎。尤其是迎接老龄化社会的来临,社区养老服务可以选择社区、家庭、老人互助的养老方式,有效地解决养老问题中日常生活料理和精神慰藉两大难题。多形式、多渠道提供上门服务,形成综合的养老助残支撑体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家政服务越来越受到欢迎,此类服务不仅现期富有成效,而且发展潜力很大,前景很好。妇女的天性,使之在社区的此类服务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三,参与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妇女的素质关系到整个民族的发展,也关系到妇女自身的进步。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对我们民族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也对劳动者的个体素质提出了严峻挑战,大力提高妇女素质更加重要和迫切。“家园”可以从抓特色活动入手,从群众最关心的事情做起,从具体事情做起。以社区中的女党员、女职工为骨干,社区妇女为主体,加大妇女思想政治工作力度。一要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武装广大妇女,积极宣传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引导妇女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履行依法应尽的义务。二要突出理想信念教育,提高广大妇女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三是通过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群众性活动,营造一种有利于提高广大妇女文化素养和精神境界的社区文明环境。创建活动过程中,既要以家庭伦理道德为基本教育内容,又要重视社会环境对家庭成员的影响,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与家庭美德教育融为一体,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活动以广大妇女喜闻乐见的形式为载体,如重大节日、纪念日的主题系列,各类竞赛、公益事业、文艺活动等等。活动以弘扬热爱祖国、热心公益、艰苦奋斗、勤劳节俭、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为宗旨,让她们在自娱自乐中自己教育自己,为形成良好的家风和社会风气,为社会的改革发展和稳定服务。“家园”要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充分发挥妇女在城市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特殊作用,真正使思想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富有持久的生命力。

  3.群策群力,广泛调动社会参与

  充分发挥社区内各单位在人力、物力、财力、思想力、文化力上的各种资源,为创建“家园”服务。要通过“家园”的努力,逐步实现驻区单位的资源向“家园”服务项目的转化,合理配置,充分利用各驻区单位的行业性资源优势,使之在“家园”建设特别是“家园”服务中发挥出更好的作用。如各单位可根据事业发展的需要和社区就业的需要,面向社区提供一些工作岗位,帮助下岗职工再就业,解决社区居民群众实际困难;可以科学配置各单位的内部医疗资源,实现社区医疗与单位医疗资源的统一社会化配置,更好地服务社区居民,同时通过社会化的运作,更好地服务单位职工,进一步完善社区医疗服务体系;通过“社区联席会”的协调,对社区范围内的各类设施资源进行统一规划、布局调整、开放使用,使原有的设施发挥更大的作用,更好地为社区居民服务。在资源配置中,必须注意发挥社区和驻区单位的两个积极性,实现社区和驻区单位在资源整合配置中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以组织协调为主,辅之以必要的市场运作,无偿、低偿、有偿相结合的办法,推动“家园”服务和各项工作。

  4.制度先行,健全社会支持网络

  第一,构建社区的网络组织。随着社区建设由街道、居委会管理模式向社区管理体系的转轨,“家园”可以抓住这一契机,以纵向调整改建组织,横向整合工作网络为突破口,着力抓好“家园”组织建设,不断推进“家园”工作从组织设置和运作机制上与改革的大局合拍,与具有本地特色的管理体制配套,逐步形成以街道社区妇联为龙头,居委会社区妇联为骨干,其他妇女组织为成员,社会化、开放式的妇女工作新格局。一是调整组建街道社区妇联,吸纳驻地企事业单位的女领导干部,基层妇女骨干,增加街道民政、司法、计生等部门的负责人,作为街道级社区妇联的基础,召开妇女代表大会,民主选举产生执行委员会。二是组建社区妇联(居委会) ,社区妇联执委吸收有关社区管理部门,驻地单位等具有一定代表性、综合素质较高的妇女骨干。社区妇联通过妇女工作联系会议,沟通与驻地单位妇女工作干部的联系,扩大工作辐射面。三是构建横向工作网络。注重联络高层次女性、发挥女企业家、女领导干部、女医务工作者、女法律工作者联谊会等专业女性社团组织的作用,提高她们共同参与“家园”工作的自觉性,定期不定期地组织她们深入“家园”提供便民服务,把一大批有代表性的职业女性联络在“家园”的工作网络之中,使她们生活在社区,服务在社区,成为推进“家园”工作的骨干力量。

  第二,通过制度创新固化社会支持系统的运作。“家园”应当建立一种互动式、网络式的社会支持结构,社会支持结构应当包括与“家园”服务相关的政府机构和专家学者。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家园”常常不具备所需要的行政权力和专业水平,因此,应当构建高效的社会支持系统支撑其服务。社会支持系统应当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服务和发展中所需的行政机构和专业人员。前者主要包括劳动和社会保障、人事、司法、民政等相关行政机构,后者主要包括专家、学者、官员或其他专业人员。社会支持系统的良好运转是“家园”得以提供优质服务的重要保证。应当通过制度规范社会支持网络的运行,确保网络成员之间保持一种横向、独立、平等的关系,家园起相互联系的中枢作用,通过建立网络联系会制度,定期召开联席会,互相沟通交流情况,共同研究对策,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

  4.科学管理,发展壮大志愿者队伍

  第一,志愿者的选择。

  1.规范招聘程序

  要利用现代组织管理理论,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招聘程序,在信息的发布与宣传、对岗位条件约束、考察的方式与方法,最终的决策等方面进行明确的规定。同时,要让招聘人员认识到招聘这一环节的重要作用,不要掉以轻心,要掌握若干招聘与测试的技巧。只有程序的规范化,才能从众多应聘者中选出最适合组织的志愿者,这种规范化的流程比单纯靠选择人员的经验或感觉要客观与可靠的多。

  2.注重志愿者信息档案的整理与管理

  “家园”志愿者的数量非常多,但长期固定下来,一直坚持在“家园”工作的却少之又少。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一个重要途径是建立志愿者信息档案,在志愿者应聘时搜集志愿者相关信息,如参加组织的动机,拥有的技能,工作中的困难与收获,对组织的看法和建议,通过这些信息,挑选出一批个人能力符合要求,认可“家园”使命,在“家园”中有归属感的志愿者,建立起志愿者信息档案,根据工作的需要和他们加强联系,并对他们加以重点的关注。通过这项工作,我们可以发现和培养出一批对“家园”发展起到“顶梁柱”作用的志愿者精英。

  第二,志愿者的指导与培训。

  1.建立专门的培训机构或培训人员,建立合理的培训机制

  长期以来,“家园”对培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或者认为“家园”规模不大,零星的、简单的培训完全可以满足组织的要求,没有把培训工作提升到一个战略性的高度,事实上,对“家园”来说,由于正式员工的数量很少,对志愿者的培训反而显得特别重要。在具体培训工作中,培训机构根据“家园”规模可大可小,但一定要建立起正规的培训机制,如专门的培训地址、合适的培训人员、合理的培训方式等,组织必须划拨一定资金和资源支持这种培训活动,让培训成为一种经常性和必须性的活动。

  2.实现分类培训

  志愿者工作有的比较简单,如一些活动中的日常性工作,有一些则需要专门性的知识和技巧,如一些具体项目的相关业务知识,或与一些特殊群体交流中需要掌握的方法和技巧,因此,要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分类培训。在不同种类的培训中根据培训性质、培训内容、培训要求、培训对象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培训方式,在培训方式上可以实现多样化,如以老带新,参与式培训,活动式培训等。

  3.在培训中融入“家园”理念,潜移默化的影响志愿者

  作为志愿者培训的管理人员,要注意到“家园”的特点和志愿者与一般工作人员相比的特殊性,要在培训中融入“家园”的使命和理念,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把志愿者和“家园”不断融合起来。培训只是手段,目的是让志愿者能更快、更好的融合到“家园”。虽然志愿者加入“家园”的根本动机是因为其与组织拥有共同价值观和理想,但也不排除有一些个人想法,所以,除了必须的工作技能培训和岗位培训外,非营利组织还应重点突出责任感、道德感和对社会使命感的教育与训练,倡导公益、奉献、爱心服务精神,着力于提高志愿者们的思想素质和政治觉悟,进而增强他们对“家园”的忠诚感,从而激发工作积极性,热情而持续地投身于“家园”服务之中。

  第三,志愿者的激励。。志愿者参与“家园”的目的主要在于精神方面的成就,因此,对他们的激励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合适的工作安排

  心理学家麦克雷戈的人性假设Y理论认为,人并非天生就不喜欢工作,人在发挥才智才能中得到的应该是一种满足。如果能让人参与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承担与之相匹配的责任,人就能更好的完成工作,实现组织目标。志愿者加入“家园”时希望在为公众服务的工作中得到更多的社会认可、尊重与自我满足。因此,“家园”应该根据志愿者不同的兴趣和专长安排与之相匹配的工作任务,在工作阶段加大培训力度和培训指导,充分发挥其优势,让志愿者能积极投入工作,享受工作的乐趣,并能在工作中锻炼,在工作中成长。“家园”必须根据志愿者个人要求、工作需要以及组织的岗位配置等方面因素进行合理的安排。例如,加大责任,让志愿者单独负责有独立意义的某一任务或者项目,以强化志愿者的“主人翁”责任感;让志愿者接触各种社会层次的服务对象,提高志愿者工作的应变性、自主性和灵敏性;扩大对志愿者的授权范围,增强志愿者工作的自主控制能力。通过这些措施使志愿者的工作能够发挥最大限度的自主性、创造性,使他们能够从工作本身得到直接的反馈,以最大限度地获得成就感。

  2.建立组织内部表彰与补偿制度

  设立特定奖项对有突出贡献或长久服务于“家园”的志愿者进行表彰,在表彰方式上,考虑到“家园”的特殊性质,主要以精神激励为主,如大会表扬,荣誉奖状、锦旗等,也可根据情况适当给与物质激励(但不采用现金形式),如发放纪念品,或外出旅游等。同时也要适当的考虑到志愿者服务所付出的成本,采取津贴志愿者的方式进行激励。津贴志愿者是指补贴志愿者或志愿者组织在志愿服务和提供公共服务(产品)过程中的必要成本,以维持其正常运转,并将这种补助作为承认其社会价值的一种方式的激励机制。

  3.建立社会回报机制

  “家园”应该创造条件,让志愿者的服务获得社会的回报。如可以建设“志愿建设银行”,即志愿者为社区及他人提供的服务折算成时间,储存在“服务银行”里,将来一旦需要,可以获得社区志愿机构提供的同等时间的服务。“家园”还可以争取与政府或其它组织合作,通过各种政策进行激励。如设立志愿服务奖,根据服务时间和贡献,授予志愿者公共服务勋章,由政府支持为杰出奉献的志愿者提供优先的社会服务和福利。还也可以在社会范围内建立志愿者系统,将志愿者服务的信息记录其中,志愿者可以凭借系统中的记录在一些信贷业务中享受优惠。

  5.强化“家园”工作者的任用管理体制

  “家园”工作的推动主要靠“家园”工作者的实务活动来体现。在建设和谐社区的进程中,选好称职的社区工作者至关重要。要通过专业化的资格认证,民主化的选拔程序,公职化岗位管理,经常化的教育培训,构建适应和谐社区需要的社区人才保障体系,大力改革社区工作者的任用、管理体制,着力提高社区工作者的综合素质,使“家园”的服务能力不断得到提升,构建促进社区协调、持续发展的基础。

  第一,要逐渐通过专业资格认证的方法,使社区工作者走上职业化的轨道。随着和谐社区建设的深入,社区工作者专业化、职业化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因此,对社区工作者实行考试录用、资格认证,有利于提高社区工作者的整体素质。可以考虑由人事局、民政部门面向社会进行社区工作者资格证书的考试认证。通过这种制度规定,吸引大量有社区工作专业知识和经验的优秀人才从事社区工作,培养一支职业化的社区工作者队伍。目前,上海已率先在全国建立了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考试制度,并要求相关人员都必须在近年内获得这一资格,从而有力地提升了社会工作的准入门槛以及专业和职业地位。

  第二,要通过民主化的选拔程序,实现“家园”工作队伍的最优化配置。应该积极思考和探索,用民主的竞争机制,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建设一支“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家园”工作者队伍。

  第三,要通过公职化的岗位管理,不断加大“家园”工作人员的职业吸引力。一方面通过公职化的岗位管理,使“家园”工作人员享受与公务人员相同的职业待遇。既要加大工作激励,大力表彰先进典型,在全社会树立“家园”工作人员的良好形象,激发其积极性,也要改善生活待遇,实行生活待遇上等同于公务人员的标准,发放相应的岗位补贴和考核奖励,使“家园”工作人员觉得“经济上有想头”,解决目前由于待遇过低而造成的职业优势缺失,人才引进困难、工作热情不高等一系列问题,彻底解决“家园”工作人员的后顾之忧。还要解决个人发展问题,对于优秀的“家园”工作人员,要进行必要的职务提拔,享受相应的政治经济待遇,使“家园”工作人员感到“政治上有盼头”,以激励他们的上进心。通过公职化管理,能够使对“家园”工作人员的管理更加规范严格,奖优罚劣,不断提高“家园”工作人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改变目前“家园”工作人员存在的上头热、下头冷的状况。

  第四,要通过经常化的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家园”工作人员的综合能力。“家园”工作的性质决定了要求“家园”工作人员应当具有良好的道德素养、丰富的知识和卓越的才能,而这些离不开对“家园”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要依托高校、党校等教育机构,定期对“家园”工作人员进行各种形式的培训教育,既要进行政治理论培训,提高政治意识,增强领导能力。又要注重和谐社区建设所需要的各种业务知识培训,提高服务群众开拓创新能力。

  6.争取支持,巩固“家园”财政保障机制

  以政府资助为主,广泛吸纳社区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投资与捐助的多渠道筹资机制,以加速“家园”硬件设施和软件建设。首先要建立政府财力投入机制。市、区、街都要把“家园”建设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建立市、区、街三级财政保障机制。以财政资金保障“家园”都有高标准的办公用房,有一定的办公经费和工作经费。其次要建立社会多元化投入机制。广泛发动驻社区单位、各类组织和个人以资金、房产、设备、技术、信息、劳动投入等多种形式,共同加大对“家园”建设的有效投入,形成区、街、社区各界多元化的财力投入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利用闲置物资、设施投资“家园”建设,努力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再次,建立“家园”发展筹资机制。各“家园”要积极拓展筹资渠道,筹集“家园”建设发展资金。另外,还要拓展资金投入渠道。大力开办“家园”产业,安置下岗职工,发展社区经济;还应开发社会捐赠和资助渠道,吸纳国内外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个人的资金。建立“家园”发展基金,以保证“家园”建设事业既有坚实的经济基础作保证,又有稳定可靠的资金来源。

  课题组成员:天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张再生教授

  天津市妇女联合会副主席张红

  天津市妇女联合会权益部部长苑向者

  天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张 剑博士生

  天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李建波硕士生

  天津市妇女联合会权益部左志敬

 
 
天津市妇女联合会 地址:天津市和平区湖北路14号 邮编:300042
津ICP备05001058号